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与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行动,在保护区内成功完成1200株希陶木的野外回归种植,有效扩大了这一珍稀物种的野外种群规模,增强其生态适应能力,为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元江干热河谷生物多样性修复注入新活力。
1200株希陶木野外成功回归
精准选址筑牢生存根基
在希陶木野外回归工作现场,项目组结合希陶木显著的抗旱特性,精心选取了保护区边缘两处土壤、气候和光照条件都适合其生长的地点进行回归,并严格遵循种植规范,细致挖坑、小心栽苗,全力保障苗木成活率。此次野外回归活动共栽植希陶木苗木1200余株,初步建立起其在保护区内的新种群。
展开剩余86%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副站长温韩东介绍:“我们今天选的这个地区适合希陶木的生长,极小种群回归可以对这个地区进行一些生态修复。希陶木喜欢生活在一些碎石比较多的干热环境下,我们选的这一片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我们带了将近800余株希陶木在这里回归。”
记者了解到,希陶木为大戟科希陶木属植物,是元江干热河谷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海拔350至600米的热带季雨林及稀树灌草丛中。2014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植被调查中首次发现这一物种,为纪念云南植物研究先驱蔡希陶教授的贡献,将其命名为“希陶木”并建立新属“希陶木属”。因分布范围狭窄且科研价值突出,2021年被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希陶木的雌花(左)和雄花(右)
▲野外回归后的希陶木
▲野生希陶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副站长温韩东介绍:“希陶木属于一个极小种群,也是元江干热河谷狭域特有的物种,它分布比较狭窄,所以它生境要求比较高,虽然数量有一些,但是因为它的生境原因,需要人为加强保护。”
狭域特有极小种群受关注
技术攻关突破繁育难题
为守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2023年元江生态站与保护区管护局联合申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并获支持。项目团队不仅摸清了希陶木在元江流域的分布格局与种群数量,更攻克繁育技术难关——通过对比种子繁殖、高压繁殖和扦插繁殖三种方式,最终确定以赤玉土为基质的扦插技术成功率最高,达95%以上,目前已培育幼苗3000余株。
▲希陶木培育过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工程师陈超介绍:“希陶木的人工繁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个是种子繁殖,一个是高压繁殖,还有一个是扦插繁殖,用的最多的就是扦插繁殖,扦插用了多种基质,包括原土、腐殖土、河沙、赤玉土,目前发现赤玉土的成功率是最高的,达到95%以上,通过赤玉土的扦插我们成功实现了希陶木的人工繁育。”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工作人员李连发介绍:“元江管护局针对希陶木在元江干热河谷狭小的分布区域加强了巡护和繁育回归,联合相关科研单位,进一步巡护和繁育回归,扩大它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
多方协作深化保护实践
“元江模式”助力物种延续
希陶木的成功回归,是元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与西南林业大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院校深度合作,在极小种群保护领域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云南火焰兰、滇南苏铁、文山兜兰、希陶木等物种的人工繁育与野外回归,通过“人工繁育促自然更新”模式,逐步恢复野生种群数量,优化区域生态结构,为珍稀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春早表示:“极小种群植物数量稀少,生存能力弱,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人工繁育的回归成功直接增加了野外种群数量,改善种群结构,为物种的延续提供了关键性保障,避免这些独特的物种在元江的消失。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加强与有关的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加大对已回归的极小种群物种的监测和管护,为元江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开户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